第一百十二章 直布罗陀危机(六)(1/2)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1703年2月22日,距离2月18日的大战已经过去好几天时间了。在这几天内,西班牙人就像一个在拳击比赛中被人击中下巴,倒地不醒的可怜人,一直没什么大的动作。相反,东岸人一直在积极修缮工事,新建仓库、军营。为此,他们还从海对岸运来了五千多名摩洛哥劳工,让他们日以继夜地干活,确保各个工程如期完工。

如今,东岸控制区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的样子,但已经有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军营,一个大型物资库,一个武器库,一座野战医院,一个水过滤系统(过滤收集来的雨水及丹吉港运来的淡水),一个小型枪炮修理所,一个改造好的军用码头等等。付出的代价是,小镇本地居民及摩洛哥劳工超过百人病累而死,还有就是小镇本来模样的面部全非。不过在东岸人看来,原本的直布罗陀小镇规划就很成问题,他们恨不得全部推倒重建,如今有这个机会,自然再好不过了。

至于本地的西班牙居民,东岸人也已经打算好了,等时局稳定之后,就把这些人集体装船运往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然后穿过那条著名的马拉轨道运输线进入红海,再坐船前往东岸控制的第乌、浅岛、巴林、拉包尔、文莱、帝力等殖民地定居,每处平均安置个数百人的样子,差不多就分配完了。

海峡对岸的摩洛哥人差不多也是同样的处理方式。当然这些人要麻烦一些,主要是宗教信仰方面的因素。众所周知,东岸本土的法律和海外殖民地是不尽相同的,本土目前已经勉强承认绿教是合法宗教(但社会层面对其压制仍然非常多,绿教徒不成社区,人数很少),但海外殖民地几乎没有一个承认其是合法宗教的。甚至不光是绿教,就连东正教、神道教、印度教等外国宗教,都一个没被承认——想想看吧,第乌、浅岛两地不承认绿教和印度教,这对当地人来说是何等的卧草,虽然他们的人数已经很少了。

这样一来,丹吉、休达两地的数万摩洛哥人该如何安置,就成了一个摆在海峡管委会面前的现实问题。其实按照他们本意,巴不得把这些人都留下来,为本地修建各类基础设施,在高强度的劳动中慢慢“消耗”算了。但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东岸是文明国家,不能如此野蛮行事,对这些人,还是得通过各项工作来慢慢消化。

其中最首要的自然是信徒转化工作了,说白了就是要他们改信。这一点,国家道教总会一直在做,且有了那么一丁点的进展。根据他们最新的一次报告,丹吉、休达两县的数万摩洛哥人中,至今已经有超过两千人皈依东岸道教,可喜可贺。而道教总会也将此作为他们的一大功绩大肆宣扬,获得了东岸宗教事务局相关领导的肯定。

据悉,道教总会已经打算派一位真人过来坐镇,专门负责异教徒信仰的转化,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道教总会采取的策略无非是正反两面,而且离不开海峡管委会政府的配合。正的方面就是利益诱导,即愿意改信的,可以免除徭役,或者从事较为轻松的徭役活计,服役期也更短。此外,他们缴纳的各项税收的税率也将减少,办理各种许可证时也将更为方便、快捷,生活舒适度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

反的方面就是惩罚了。不肯改信的,缴纳更多的税款是肯定的,很多商业上的许可证办理也会遥遥无期——政府永远不说不能办理,但无限期拖着——他们甚至还会经常受到警察及守备团士兵的歧视性对待,比如各种盘查等等。

当然我们不能忘了最让这些摩洛哥异教徒们闻之色变的徭役了!之前在丹吉和休达两县没完没了的建筑工作就已经让他们为之疯狂了,每天都有大量摩洛哥人南逃,希望回到南方的祖国去生活。一开始东岸政府对此是持放任态度,但却以非法潜逃的罪名缺席审判,将这些人的土地纷纷没收,以分给新来的远东移民。但到了最近,说实话海峡管委会已经有些舍不得放弃这些劳动力了,毕竟男女老少好几万人呢,能干多少事啊!因此,他们断然改变了政策,派出丹吉、休达两县守备团的骑兵四处追捕逃人,每抓到一个就延长其服役期,同时没收土地,手段比起以前那叫一个酷烈。

而有意思的是,在推行了如此残酷的政策后,改信东岸道教的人数却有了不小幅度的增长,短短数月内就多了1500余人,让道教总会的真人是喜笑颜开。他们决心花费数年的时间,把尚剩余的超过五万摩洛哥人的信仰至少转变个15%过来。尤其是下一代的信仰争夺,更是重中之重——考虑到摩洛哥人中的宗教组织已经被摧毁,这个目标还是有可能达成的。

1703年2月23日,就在西班牙人稍稍缓过一口气,准备重新组织一波攻势的时候,东岸海军又一批战舰抵达直布罗陀湾。领衔的是依然是一艘铁甲战舰,即“汴梁”级的第二艘“洛阳”号,与之同行的还有两艘“星”级轻巡洋舰、两艘“节气”级护卫炮舰、一艘运煤船、一艘运兵船及一艘修理船。

“洛阳”号铁甲舰的排水量比“汴梁”号略重,超过了4000吨。该舰同样是船体中部炮塔布局,但在船艏和船艉各增添了一门75毫米口径舰炮,使得船上的火炮总数达到了十门。该型火炮在发射尖形实心弹时对标的是欧陆18磅海军炮,但因为后装火炮及膛线的关系,该炮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对船体的破坏力也更大。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