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外东北与工业萌芽(1/2)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黑水地区的工业现在就规模来说已经不算小了。

与新华夏岛稀少且偏科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造船、采煤、建筑、木材和制糖方面——相比,这个僻处寒冷地区的大岛的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门类的齐全程度,都要比新华夏岛那边大上很多,这没有别的原因,唯一的因素就是这个非常基础的工业基地需要负担在胶东半岛、朝鲜、外东北、宁波等地屯驻的数万东岸军队,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为顺军修理枪械、甲具、车辆等物事,没有一定的工业生产规模,那是不可能胜任这项工作的。

而事实上黑水地区的工业规模在这些年一直是呈逐年膨胀之势的,首先是位于HS县的采煤工业和冶铁工业。煤炭历来是黑水地区工业的重中之重,数量众多的海军内河炮艇舰队、吨位庞大的机帆移民运输船队,以及规模也在缓慢增长的第三舰队鄂霍次克海分舰队等等,都是耗煤大户,以至于黑水开拓队在加大黑水煤矿的开拓力度之后,又在杜厄乡开辟了第二个煤矿,那边与黑水镇这边是同一个储煤带,煤炭储量、质地都差不多,但更容易开采,因此在梁向俭主政时代就开始了尝试性开采,廖逍遥接手后利用大量淮安府的移民做矿工,将杜厄煤矿的产能稳定了下来,目前其产量已可与黑水煤矿并驾齐驱了。

另外,与煤炭相关的副产品,如蜂窝煤、煤粉烧的砖等等,都也有不小的产出,毕竟黑水地区天气寒冷,无论军用还是民用方面,对于燃料、建筑材料的需求都很大,因此这些东西的产能少不了——上述产业多集中于黑水港周边,雇佣人数众多,且多为掳掠来的原清国淮安府移民,其总数几达三千余,也是吓人。

而为了保住黑水地区的这两项劳动密集型产业——毕竟这里冬天不大好干活,因此需要保有一定量的劳工数量,不然开春后产能可能会有所不足——素来紧跟中央步调的廖逍遥也不得不专门写报告,请求中央允许黑水地区留下这些淮安府的产业工人,维持住这里的工业萌芽。

据悉登莱开拓队队长梁向俭对此也持赞同意见,已经确认将在今年(1668年)年底卸任返回本土任职——据说将直接进入执委会,接替一位年逾七旬、身体不佳的执委掌管中枢——的梁某人,或许是出于多年主管黑水地区带来的感情,最终也同意了廖逍遥的看法,与他联名写信,并最终获得了中央的首肯,允许黑水地区保留一定数量的产业工人。甚至于,本土还特批坩埚炼钢技术可以被黑水地区使用,但需严格保密,绝对禁止此类技术流入朝鲜、RB俄国乃至中国大陆,以保持东岸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技术垄断优势。

坩埚炼钢技术对黑水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无疑是极为关键的,虽然这都是东岸人三十多年前搞的所谓过时的技术,但在堪称技术荒漠的黑水地区,这种坩埚炼钢仍然是超越于时代的。唯一可惜的就是黑水地区似乎很难搜集到足够的石墨,这无疑极大限制了坩埚钢的产量,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这对于钢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更大——当然在此之前,他们或许更需要修建一个标准的熔炼室,否则坩埚炼钢的温度也很难达到要求,总之目前黑水地区要想发展这门技术还一堆麻烦呢,不是短时间内能搞定的。说到底,还是人才太过于匮乏的缘故!

不过,人才再匮乏、技术障碍再多、资金再困难,对于黑水地区来说,这个熔炼室还是必须要修建起来的,否则未来的发展绝对会受限,尤其是对于处于冶金下游的机械加工行业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目前黑水地区——更准确地说,是整个远东三藩——主要的机械加工行业就位于HS县当年魏博秋、梁向俭两任开拓队队长主政期间,都曾从本土淘换到了一些弥足珍贵的水力或脚踏机床,用于在黑水本地加工一些零部件,打制一些刀具、甲具和其他一些器械,甚至到了后来已经可以加工枪管。

在使用水力、脚踏机械一些年头并初步培养出了一群产业工人后,黑水地区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制造简单的机械设备,这无疑标志着他们的工业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似乎仍停留在比较低下的手工业阶段。而等到本土淘汰的蒸汽机有一部分被特批运至黑水港,以及本地在本土支援的技术工程人员的帮助下修建起了数座工业风车之后,HS县的机械加工、磨面、木材切割等都有了相对稳定的动力来源,他们除了生产铠甲、镗制枪管之外,也可以加工诸如枪机之类的小部件了,虽不能彻底摆脱对本土武器的依赖,但至少修理起来简单多了,也能以一个低于本土效率但远高于周边势力的速度生产枪械,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对于进一步加强远东地区的自持力极为关键。

当然了,与在机械加工业方面的进步相比,黑水造船厂这些年的发展还要更加喜人。当年萝拉总设计师培养出来的队伍,如今已能独立设计出诸如“雅克萨”级之类的高性能船只,并且得到了本土造船业内人士的认可。现代特种船舶厂就专门向黑水造船厂购买了专利授权,打算大规模生产这种设计新颖、技术含量不低的船只,并将其改装成蒸汽动力版的渔船、缉私船、捕鲸船和巡逻船,打算凭此获得来自政府的订单——凭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品出一些黑水造船厂的实力,确实比起只能仿造650吨级笛型船的钏路造船厂要强多了。

此章加到书签